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氫能產業,正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新賽道。
市委書記郭文海指出,要搶抓“雙碳”機遇,依托中山氫能產業現有優勢基礎,加快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圍繞龍頭企業、領軍企業,集聚上下游產業鏈資源,打造產業生態,推動中山氫能產業做大做強。近日,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我市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相關工作,提出要梯度培育新型儲能企業,加大精準招商力度,探索氫儲能試點應用,打造一批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努力把中山打造成為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氫儲能產業集聚區。
在位于翠亨新區的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超低溫大型裝備正在生產,可以滿足國家大科學工程、戰略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綠色氫能產業發展需求。新時代中山產業集群“十大艦隊”(簡稱“新十大艦隊”)領航艦——新能源產業集群艦隊,其氫能產業已聚集中科富海、明陽智能、大洋電機、曉蘭客車、喜瑪拉雅等一批氫能產業鏈關聯企業,涵蓋自主研發、生產、存儲、運輸到應用場景等全產業鏈。
龍頭企業傾力布局未來產業,黨委政府加快政策支撐步伐,“雙翼齊飛”之下,中山能否借勢打造“氫城之鏈”?帶著思考,記者深入產業一線調研。

技術突破
中科富海頻頻落子
填補中山氣源空白
8月,一則消息被投資界廣為傳播——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完成C輪引戰融資,融資總額8億元。北京中科富海,正是已落戶翠亨新區的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的母公司。

2017年8月1日,翠亨新區引進了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公司,成為北京中科富海集團主要的裝備制造基地,定位為滿足國家大科學工程、戰略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及綠色氫能產業發展需求。
“在全國遴選裝備制造基地的關鍵時刻,翠亨新區的誠意和中山氫能產業環境,讓我們最終選擇了中山?!苯?,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公司董事長朱誠受訪時表示。這些裝備在翠亨新區制造出來以后,可以在全國不同的地方生產液氦、液氫等特殊氣體,市場需求很大,“我們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而且發展了好多系列產品,市場前景非??春??!?/p>
落子中山后,中科富海一步一個腳印,將產業鏈推向縱深發展。2020年,中科富海(中山)氦氣科技有限公司落子中山南區街道;2021年,中科富氦(中山)氣體開發有限公司落子中山三角鎮。
如果按照計劃順利推進,位于三角鎮的綜合氣體島項目將在數月后進入試生產階段。該項目是中山首個氦資源和氫能供應基地,是中科富海在全國氣體工廠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覆蓋氦氣、氫能源、電子特氣及空分裝置的綜合氣體島。
“沒有氣體,綠色設備就無法運轉,相當于舞者沒有展示的舞臺?!敝煺\告訴記者。氫能設備,需要氫氣,如果就近沒有生產基地,企業舍近求遠購買氫氣成本較高,無法推動氫能使用。氣體生產基地,將解決中山市氫能生產的瓶頸,還將輻射大灣區周邊城市氫能供應。此外,該項目還能為集成電路、光伏能源、鋰電池、醫療等相關產業提供工業氣體資源,填補中山市氣體行業空白。
搶占先機
打造“氫城之鏈”
面向灣區“轉動”產業
三次落子,中科富?!爱a業鏈”走向清晰。上游裝備生產、中游氣體生產、下游生產銷售服務綜合性平臺建設,逐步實現氫能產業串珠成鏈。前不久,他們100%收購廣東建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產品有液化天然氣儲運設備、低溫液體儲運設備等。

“在氫能產業鏈中,氫儲運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敝煺\表示,此次與廣東建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合作,使中科富海(中山)的氫能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為后續公司開發更多符國情和客戶需求的氫液化裝置創造條件。
記者留意到,去年印發的《廣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把“著力保障低成本氫氣供應”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在一些國際分析師看來,長距離運輸仍是挑戰。
“廣東氫能產業提速發展的同時,氫源供應短缺和氫氣成本高,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敝煺\算了一筆賬,以高壓氣態氫氣運輸,一輛30噸的大拖車,每次只能運輸有效氫氣300公斤,注入時間需4小時;而液態氫氣則每次可運輸4噸,注入時間只需半小時。
朱誠表示,按照規劃,僅氫氣生產而言,三角綜合氣體島項目每小時能生產氫氣2000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90克計算,相當于180公斤,即能同時為10輛氫能大巴加滿燃料,每輛大巴可續航近400公里。三角綜合氣體島項目的投產,不僅能滿足中山氫能示范基地的使用,也能使中山更好攜手周邊城市,共同推動氫能高質量發展。
中科富海氫產業鏈條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剛好彌補了粵港澳大灣區氫源供應缺失的一環,能夠“撬動”產業真正轉起來。
行業升溫
上市企業牽頭發力
產業土壤逐漸形成
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氫能進入商業化階段,燃料電池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氫能產業,無疑是一條決勝未來的賽道。
明陽集團今年頻頻攜手世界領先的新能源合作伙伴,全力打造風、光、儲、氫和智能電氣等矩陣式產業集群。今年5月24日,中山市人民政府、明陽集團與來自德國的百年企業NEA集團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綠色“雙碳”經濟新增長極。9月11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中國(廣東)-沙特經貿合作會議上,明陽集團與全球最大的私營海水淡化公司沙特國際電力與水務公司ACWA Power簽署戰略諒解備忘錄,加強在綠色氫和氨、全球可再生能源和綜合智能能源方面的合作。

大洋電機也將氫能發展作為“未來事業板塊”。截至今年6月底,大洋電機在氫燃料電池業務上已累計申請專利達到218項,已授權專利達到126項,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的“護城河”。大洋電機在今年的半年度報告中表示,其在氫燃料電池業務方面的優勢主要是電力電子及軟件集成技術和高速電機技術。在市場拓展方面,已與多家頭部客戶開展燃料電池系統新產品平臺的BOP導入和驗證工作,系統新平臺產品預計在2023年底至2024年陸續投入市場。
今年3月17日,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500kw氫燃料電池動力工作船“三峽氫舟1”在江龍船艇中山科技園下水,填補了國內氫能源電池示范船的空白。如今,這條新能源船艇已完成了交付。
受中山產業發展環境吸引,武漢喜瑪拉雅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總部搬遷至中山火炬開發區,成立廣東喜瑪拉雅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集團總裁黃杰鋒告訴記者,作為中山氫能產業鏈的一環,公司與明陽風電、中科富海等企業合作,已推出一批氫燃料的商用車,并且一輛使用喜瑪拉雅氫燃料動力系統的車在北京冬奧會期間被使用。
規劃引領
營造城市“氫和力”
布局“一核兩帶”
中山也在加快構筑城市“氫和力”,把氫能產業作為“彎道超車”的重點產業之一,謀劃建設“雙碳”經濟園區,培育了明陽、大洋電機、中科富海等行業領軍企業和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等重大研發平臺,打造了較為完整的氫能產業鏈。
在政策方面,《中山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要充分發揮重點企業和重點區域示范帶頭作用,形成“特色鮮明、多元示范”的產業格局,搶抓國家大力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政策機遇,主動融入廣東省氫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建設,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打造中山市氫能產業“一核、兩帶”創新發展高地。8月,《中山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再次明確要發展氫能產業。
“一核”,是指翠亨新區。這里將以東片區(原馬鞍島)為核心,東承深圳,推動氫能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聯動協同,集中突破氫能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研發、示范和規?;瘧闷款i,集聚發展一批國內外領先企業,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帶動東西兩帶拓展氫能產業發展空間。
“兩帶”,指東部環灣氫能產業帶和西南沿江氫能產業帶。其中,東部環灣氫能產業帶以翠亨新區為引領,主要包括火炬開發區、民眾街道、三角鎮。重點發展制氫、儲運裝備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西南沿江氫能產業帶以中山科技創新園為引領,主要包括南區街道、大涌鎮、板芙鎮、神灣鎮。開展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優化技術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鏈優勢企業緊密合作等。
氫能產業發展,翠亨新區基礎最扎實,將承擔引領發展的重任。翠亨新區先后研究制定《翠亨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完成編制翠亨新區“碳中和”示范區創建方案,明確了氫能產業發展明確了目標、舉措和重點任務。翠亨新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李偉東表示,翠亨新區與深圳市氫能源與燃料電池協會共同推動成立“中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技術聯盟”,召開并參與深中兩地氫能產業研討會,借助深圳的氫能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加強氫能技術的創新和市場化應用,有望形成“廣深研發+中山應用”的大灣區氫能產業發展格局。
目前我市氫能產業已具備一定規模和發展條件。中山一方面以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為契機,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應用,有序拓展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客、貨汽車市場應用空間,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另一方面推動制氫儲能示范應用,開展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應用場景示范,推動明陽智慧、中科富海等企業聯動協作,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未來展望
協同發力先“轉”起來
避免“起大早趕晚集”
1992年,錢學森先生在向國家建議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信中,特別提到“中山中標搞氫化物-鎳蓄電池中試基地”。30多年后,中山在新的維度上續寫了這一故事。
《廣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末,關鍵零部件研發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技術創新高地。其中,提升產業鏈關鍵零部件研發產業化水平,提出要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云浮為重點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走廊;在優化產業布局方面,也提到,要聯動東莞、中山、云浮等關鍵材料、技術及裝備研發制造基地,推動形成產業集群。
目前,中山的氫能源企業雖然不算多,但是氫能源產業鏈條完備,上游、中游、下游均有布局,形成“精而美”產業鏈。采訪中,不少企業代表認為,加氫站等基礎設施要先行,讓能源鏈條先“轉”起來,才能帶動后續產業的發展,前期要依靠政府推動。在前期中山氫能產業重點企業反饋給職能部門的有關建議里,記者發現,無論是明陽智慧、大洋電機,還是江龍船艇,都表示,要擴大應用讓整個產業鏈“轉”起來。
“對于大膽先行的鎮街,要加大支持,靈活出臺相關補償機制?!边@是朱誠給出的建議。他說,氫能產業是一個全新領域,會有“試錯”的風險,這需要協同發力,讓有條件承接氫產業的鎮街攜起手,共同做起來。而相關職能部門也應以“養魚人”的心態面對,因地制宜出臺相關補償機制,在資金、政策上給大膽邁出腳步的鎮街給予更多資源傾斜,不能讓鎮街只承擔風險而又得不到實惠,唯有大家齊心協力“調水”,池中的魚才能健康長大,才能避免中山氫能產業“起大早趕晚集”。 對此,朱誠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周邊的城市目前多是在陸地上學著劃水的技術,一旦下水,很快就游起來了?!爸猩降臍淠墚a業鏈連‘水’都有了,就必須盡快‘游’起來?!敝煺\說。
【策劃/統籌】記者 郭錦潤 黃凡?
編輯? 張英 二審? 陳彥 三審 陳浩勤